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行业资讯
某化集团彻底退出山东地炼市场:行业整合浪潮下的格局重塑信号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560次 更新时间:2025-09-03

一则外媒爆料引发炼化行业震动 —— 某化集团拟出售两家山东炼厂,此举不仅意味着其正式告别山东独立地炼市场,更被视作中国炼化产业新一轮整合大幕拉开的标志性事件。在这一企业个体的战略转身背后,是国内炼化行业产能优化、市场博弈与格局重塑的深层逻辑,折射出传统炼化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

一、从扩张到退出:某化集团的山东炼厂 “浮沉录”

某化集团与山东炼厂的交集,始于一次企业合并后的资产承接。早在 2005 年,某化集团便开启在山东的布局征程,先是以现金投入的方式,获得青岛广源发集团旗下 4 家优质企业(包括蓬莱油码头、城阳两家沥青企业)25% 的股份,强势切入青岛民营炼油市场 。同年 3 月,又成功拿下广饶的山东华星石化集团,彼时山东华星石化在当地炼化领域已颇具规模,某化集团的收购为其在山东的版图添上重要一笔。此外,某化集团与山东正和集团、垦利石化等也初步达成并购协议,整个 2005 年,与某化集团进行并购谈判的山东地方炼油企业多达 10 家。通过一系列收购动作,某化集团试图借助山东丰富的炼化产能与产业集群优势,实现自身炼化业务的快速扩张,彼时的它,雄心勃勃地想在这片占据全国 70% 地炼产能的核心区域站稳脚跟,进而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化巨头分庭抗礼。

然而,山东地炼市场的竞争复杂度远超预期:一方面,区域内炼厂数量密集,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 “低价竞争” 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原油进口配额获取难度、环保安全投入压力以及炼化一体化技术短板,让集团旗下炼厂逐渐陷入经营困境,债务压力持续攀升,部分炼厂最终走向破产拍卖的结局。

今年 3 月,集团旗下某邑石化率先完成 “易主”,被山东本地民营炼企收购。经过设备改造与产能优化,该炼厂已恢复正常生产,并凭借 2025 年新增的原油进口配额,从巴西、加拿大采购低成本原油,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展现出 “换血重生” 的活力。而此次两家破产炼厂的拟出售,更是集团全面撤离山东炼化基地的 “收官之举”—— 从曾经雄心勃勃的 “入局者”,到如今无奈退场的 “退出者”,其短短数年的山东布局历程,宛如国内炼化行业变革的微缩样本,既暴露了跨区域整合的风险,也凸显了市场竞争的残酷与企业战略调整的现实考量。

二、行业整合加速:山东炼化的 “瘦身” 与 “洗牌”

某化集团的退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山东炼化产业深度调整的缩影。作为国内炼化产能第一大省,山东长期受困于 “大而不强” 的困境:地炼企业数量超 70 家,但 500 万吨以下中小炼厂占比超 60%,产能分散、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同时面临环保压力与 “双碳” 目标的双重约束。近年来,山东已开启 “刮骨疗毒” 式的产能整合:

  • 总量压减地炼总产能从峰值 1.3 亿吨降至 9000 万吨,削减幅度近三成;焦化行业从 27 家压减至 20 家以内,产能减少 1000 万吨;
  • 结构优化明确 2025 年前分批整合转移 500 万吨及以下地炼产能,推动成品油收率从 60% 以上降至 40% 左右,倒逼炼厂从 “以油为主” 转向 “油化并举”;
  • 园区集聚引导炼厂向鲁北、东营、烟台等七大高端石化基地集中,实现公用工程共享与环保集中治理。

此次地方民营炼企接手某化集团的破产炼厂,并非简单的 “接盘”,而是行业资源重新配置的关键一步。山东本土民营炼企深耕区域市场多年,在原油进口配额利用(部分企业年配额超 1000 万吨)、炼化业务适配性(可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应对市场需求)以及成本控制(物流半径短、供应链协同性强)上具备天然优势。例如,接手企业可通过整合原有炼厂设备,快速切入高端化工品赛道(如丙烯、苯乙烯),激活闲置资产的同时,推动山东炼化从 “粗放规模竞争” 向 “精细价值竞争” 转型,进一步加速行业洗牌。

三、格局重塑启幕:炼化版图的 “变与不变”

某化集团退出山东地炼市场,其影响已远超单一企业范畴,正在重塑国内炼化行业的竞争格局:

  • 民企话语权提升随着国企逐步退出低效、分散的地炼资产,山东本土民营炼企(如东明石化、京博石化、恒源石化)通过并购整合扩大规模,原油进口与炼化业务的 “灵活牌” 更多向民企倾斜。数据显示,2024 年山东民营炼企原油加工量占全省总量的 75%,较 2020 年提升 12 个百分点,未来这一比例还将进一步上升,有望打破传统 “两桶油” 主导的市场格局,催生更多元的竞争主体。
  • 整合逻辑深化此次事件标志着中国炼化行业新一轮整合周期正式开启。在 “双碳” 目标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落后产能出清、优势产能集聚” 将成为常态 —— 一方面,中小炼厂若无法实现技术升级或融入园区一体化,将逐步被市场淘汰;另一方面,具备一体化、高端化、绿色化优势的炼厂(如浙江石化、恒力石化等民营炼化巨头)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 长期趋势不变从长远看,炼化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方向不会改变。若山东地炼企业能持续借力原油进口配额支持,通过技术升级(如催化裂化改质、加氢裂化)扩大化工品产能,不仅会改变国内原油进口 “以国企为主” 的结构(2024 年民营炼企原油进口占比已达 30%),更将重塑全国炼化版图,推动山东从 “炼化大省” 向 “炼化强省” 跨越,为中国炼化产业参与全球竞争(如出口高端化工品、承接国际化工产业链转移)筑牢根基。

某化集团退出山东炼厂的事件,只是国内炼化行业深度调整的一个注脚。在产能优化的浪潮中,既有企业因战略失配而退场,也有新生力量因顺应趋势而崛起。未来,随着整合的持续推进,国内炼化行业将逐步形成 “头部一体化企业引领、区域民营炼企细分突围、园区集聚协同发展” 的新格局。唯有那些能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持续技术创新、主动拥抱绿色转型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关乎产业升级的 “长跑” 中,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推动中国炼化产业驶向更高质量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