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煤气化技术
生物质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通过评审!15万吨级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加速落地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近日九江经开区举行2025年 浏览次数:690次 更新时间:2025-08-29

2025年8月27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对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联合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生物质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进行专业评审。经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领衔的七位权威专家质询与论证,一致认定该技术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领域实现多项核心突破,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为我国生物质能高值化利用及“双碳”目标落地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评价委员会指出,该技术团队历经多年攻关,从基础理论、关键装备到中试验证实现系统性创新,形成可工业化应用的完整技术链条。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热化学转化研究组长期从事生物质气化技术的研究。从2016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化学链气化复合载氧体和双床气化工艺装备研发等工作,先后开发出高效铁基复合载氧体和双流化床化学链解耦气化工艺,2023年实现复合载氧体吨级放大生产,并建成千吨/年生物质双流化床气化中试装置,2024年先后完成千吨级中试平台的调试和热态运行试验,2025年实现千吨级生物质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全流程工艺运行验证。2025年6月5日到8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对该中试装置进行了72小时现场考核,结果表明,以桉树加工废弃物压缩成型颗粒为原料,气化侧碳转化率78.60%,合成气产气率1.20 Nm3/kg生物质(干基),合成气中CO和H2浓度85.41%,冷煤气效率81.78%,进一步验证了该技术的先进性和运行稳定性。核心突破体现在三方面:

产业落地:15万吨级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启动,打通“技术-产业”转化通道

截至目前,该技术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1件(其中7件获授权),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依托该技术,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投资建设的15万吨/年生物质绿色甲醇工业示范项目已正式签约立项,目前已完成项目用地规划、化工园区入园审批、新能源配套方案设计及厂区总平面布置、工艺初步设计,安评、环评、能评等前期工作正加速推进。

作为国内首个基于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的大规模生物质绿色甲醇项目,其落地后将实现“生物质原料→高品质合成气→绿色甲醇”的全链条产业化应用,后续还可拓展至航空煤油、绿色烯烃等高端绿色液体燃料生产,为我国生物质能从“低效供热”向“高值化化工产品”转型提供标杆案例。

与此同时,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正共同全速推进工艺包的开发工作,此举标志着该技术成果转化进入了工程化实施阶段,是实现产业化应用的里程碑与关键基石。

该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为生物质绿色甲醇、绿色天燃气、绿色可燃气、航空煤油等绿色燃料生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战略价值:助力能源安全与“双碳”目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吕雪峰表示,生物质双流化床化学链气化技术的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生物质化学链气化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构建了“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能源产品生产-碳减排”的闭环体系:能源安全层面:可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制备甲醇、航空煤油等关键化工品,降低我国对进口油气资源的依赖。“双碳”层面:生物质原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接近零,项目投产后预计每年可减少CO₂排放数十万吨。产业与社会层面:带动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为地方创造就业岗位,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提升。

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李德全董事长表示,我公司将紧扣国家“双碳”战略,以国际领先的生物质化学链气化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加快田东示范项目的建设进度,针对不同应用场景,为全球客户提供包括绿色天然气、绿色可燃气、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为全球航运业、航空业、生产制造业等关键脱碳领域提供稳定的绿色能源的供应,切实破解产业能源转型的痛点,为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贡献我们企业的力量。

广西田东县陆青松副县长、广东液态阳光绿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姜汐、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环能院薛韶辉院长等参会代表均表示,将全力保障示范项目建设推进,推动技术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为我国生物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田东样板”。本次技术评价会的特邀嘉宾还有上海闻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程兆鹏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