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煤化客发布了一则2011年出台的关于《国家发改委:禁止建设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项目 (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 》的旧闻,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行业共鸣鹊起,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间,煤化工产业的政策引导呈现出“潮起潮落”的动态调整特征,既体现了对产业规范发展的严格把控,也蕴含着对高质量转型的支持。
中期政策:逐渐进入“精准引导”的“潮起”转向。随着对能源安全和产业升级的统筹考量,政策开始“分类施策”:一方面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能效不达标项目改造或退出;另一方面鼓励“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支持现代煤化工与绿电、绿氢耦合,以及CCUS技术示范,对符合绿色低碳标准的项目“开绿灯”,如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优质示范项目获得审批支持。
后期政策:随着“十四五”规划收官临近,政策更加强化绿色低碳与高端化发展。从能效角度,要求拟建、在建项目全面达到能效标杆水平,2025年底前,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已建项目须完成改造升级,否则予以淘汰退出。从产品结构看,推动煤化工朝着高端化加速迈进,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方案要求2025年煤制油、煤制烯烃能效提升30%,碳排放强度下降20%。同时,部分地区如新疆凭借资源优势,在政策支持下成为投资热点,规划项目众多,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这种“潮落”与“潮起”的交替,本质是政策在“控总量”与“提质量”、“减排放”与“保安全”之间的平衡,最终指向推动煤化工产业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既守住了环保和能源安全底线,也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的项目留足了发展空间。
煤化客通过消息人士和匿名投稿获悉,国内备受关注的数个百万吨级煤制甲醇项目按下“暂停键”或推进暂缓,涉及千亿级的投资,据消息人士透露,新建项目推进暂缓,与国家政策调整有关。我国凭借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煤制甲醇产业得以蓬勃发展,成为全球甲醇生产的第一大国。然而,近年来,煤制甲醇行业却陷入了日益严重的内卷困境,产能过剩、利润微薄、竞争激烈等问题接踵而至,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煤化客梳理了国内拟在建的多个新建煤制甲醇项目,新疆新增产能最多,以下是几个代表性项目的具体介绍,供业界参考:
我国煤制甲醇产能长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甲醇产能达9947万吨,较上年同比增长8.84%,其中煤制甲醇产量占比超过85%。到2024年,虽然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产量仍因现有装置生产效率提升等因素大幅增长。大量新装置的投产和现有装置的扩能,使得市场供应不断增加,而下游需求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据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甲醇装置开工率虽维持在一定水平,但库存高企,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愈发严峻。
产能过剩直接引发了价格战。从2022年5月起,煤制甲醇行业就陷入了“赔本赚吆喝”的状态,最差的时候生产一吨甲醇要亏损1000多块。尽管2023年9月后,在“金九银十”等因素刺激下,甲醇利润有所提升,但依然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以下。此后,甲醇价格长期在低位徘徊,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降低价格,使得价格竞争异常激烈。这种价格竞争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还破坏了市场秩序,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价格低迷和成本高企的双重压力下,煤制甲醇企业盈利困难。对于外购煤炭的企业来说,成本劣势更为明显。若按照2.5吨煤生产1吨甲醇,加工费850元/吨计算,外购煤炭生产甲醇成本约在3200元/吨左右,而当市场价格在2300元/吨左右时,每吨亏损近900元。即使是拥有自有煤矿的企业,虽然成本相对较低,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但也面临着利润变薄的问题。此外,一些企业为了维持生产,还需承担高额的设备折旧、人员工资等费用,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困难的局面。
过去,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煤制甲醇项目建设。相关政策支持使得企业纷纷投身于煤制甲醇领域,大量资本涌入,导致产能迅速扩张。例如,在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建设煤制甲醇项目,却未充分考虑市场容量和产业整体布局,使得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为后续的内卷埋下了伏笔。
我国煤制甲醇行业长期依赖规模扩张和成本优势来获取发展。企业普遍认为,通过扩大产能可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不断上马新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这种发展模式在行业发展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市场逐渐饱和,弊端日益显现。企业过于关注产能增长,而忽视了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市场多元化开发,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只能在价格上进行恶性竞争。
国内甲醇最大的下游应用是烯烃,占到了需求的一半以上。然而,近年来烯烃行业发展逐渐趋于平稳,新增产能速度放缓,对甲醇的需求增长动力不足。同时,甲醇的其他下游行业,如甲醛、MTBE等,受宏观经济形势、环保政策等因素影响,需求增长也较为有限。此外,甲醇作为燃料的应用推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认知度不高等,使得甲醇市场需求难以实现大规模突破,无法消化日益增长的产能。
全球范围内,天然气制甲醇是主流,约占总产能的60%,其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低,且中东国家天然气价格便宜,生产成本优势明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甲醇进口国,60%的进口量来自伊朗。中东地区低价甲醇的大量涌入,对国内煤制甲醇市场形成了强烈冲击。当国际甲醇价格下跌时,国内煤制甲醇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跟着降价,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加剧了内卷程度。
“双碳”目标背景下,环保和能耗管控政策日益严格。煤制甲醇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实施的最后一年,我国煤制甲醇行业约25%的产能能效低于基准水平,此类产能需要完全退出。企业为了满足环保和能耗要求,需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环保设施建设,增加了生产成本,同时也限制了部分企业的产能扩张,使得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煤制甲醇内卷的影响
盈利能力下降:如前文所述,价格竞争导致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许多企业面临生存压力。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难以进行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人才培养,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
市场份额争夺加剧:为了在有限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企业纷纷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市场份额争夺异常激烈。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营销成本,还可能引发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质疑,损害企业品牌形象。
资金压力增大:盈利困难和产能扩张使得企业资金需求增加,而销售收入的减少和成本的上升又导致企业资金回笼缓慢,资金压力增大。一些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或暂停项目建设。
产业升级受阻:内卷使得企业专注于短期的价格竞争,无暇顾及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难以提高,高端产品研发滞后,无法满足市场对高质量、高附加值甲醇产品的需求,不利于煤制甲醇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大量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了资源,包括煤炭、水资源、土地等,而那些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企业却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来扩大生产和发展壮大,导致行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浪费了宝贵的资源。
行业稳定性受损:激烈的竞争和企业的经营困难可能导致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引发行业内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会影响市场秩序,使得行业发展环境恶化,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贡献减弱:煤制甲醇产业作为煤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内卷导致行业发展受阻,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投资意愿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就业压力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和产能缩减会导致裁员等情况发生,增加就业压力。煤制甲醇行业涉及上下游多个环节,就业人数众多,行业的不稳定将对当地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能源安全保障面临挑战:虽然煤制甲醇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国的能源安全,但内卷带来的行业无序发展可能影响产业的可持续性,使得其在能源安全保障方面的作用减弱。此外,过度依赖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也不利于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长期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煤制甲醇行业的内卷是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典型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当前煤制甲醇行业面临着诸多困境,但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煤制甲醇行业正朝着绿色低碳、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产能结构、加强技术创新、拓展市场需求、强化绿色低碳发展以及加强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等措施,我国煤制甲醇行业有望突破内卷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在我国能源化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总之,煤制甲醇行业的破局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煤制甲醇行业摆脱内卷的束缚,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的产业变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