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美方挑衅,4月4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迅速做出回应,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与此同时,中方还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在世贸组织就美方加征关税措施提起诉讼、暂停6家美国企业产品输华资质、对原产于美国和印度的进口相关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将多家美国企业和实体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与出口管制管控名单,并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
回顾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额达11640.61亿元,进口商品涵盖多个类别,其中化学品与化工品占比12.62%。
化工原料领域,中国对美国部分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乙烷、丙烷等轻烃裂解原料。
2024年,中国乙烷进口量553万吨,几乎全部源自美国,约占美国乙烷出口量的46%,从美国进口乙烷达550万吨,国内生产用乙烷大部分依赖进口。一旦加征34%关税,乙烷进口成本将大幅攀升,进口量也可能随之下降,这无疑会推高乙烯、乙二醇、EVA 等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甚至导致供应收缩。
丙烷方面,2024年中国丙烷进口量约2932万吨,进口依存度高达84%,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且美国丙烷凭借页岩气革命和出口终端扩建,价格颇具竞争力。丙烷主要用于国内PDH装置生产丙烯,进而配套聚丙烯、环氧丙烷或丙烯酸等产品。截至2025年初,国内已投产PDH 总产能达2223万吨/年,未来还将持续增长。加征关税后,丙烷进口成本和进口量的变化,会对其下游衍生品的生产成本和供应产生连锁反应,国内 PDH 装置的开工情况也充满变数。
虽然近几年国内大炼化和煤化工的发展,使聚乙烯和乙二醇的进口依存度逐年降低,但2024年中国聚乙烯和乙二醇自美国进口占比仍分别为17%和13%。此次关税加征,大概率会导致这两种产品进口量下降。
在原油和天然气领域,早在2025年初,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便实施了反制措施,对进口美国原油加征10%关税,对原产于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加征15%关税。受此影响,2025年1-2月中国自美进口原油和天然气量明显下降,转而从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采购。由于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原油和天然气占比不高,且已采取多元化进口策略,即便再加征34%关税,对原油和天然气供应的影响相对有限。此外,芳烃及其他化工品自美国进口量较少,加征关税对其进口影响也较小。
从贸易数据来看,2024年中美石化贸易呈现 “双向收缩” 态势。中国对美国石化产品出口金额虽有5.8%的增长,达243.8亿美元,但占全球出口比例却从6.7%降至 6.4%;从美国进口石化产品金额微降0.2%,至398.4亿美元,贸易逆差收窄至154.6亿美元。然而,美国此次加征关税,仍直接冲击了中国石化产业,中国出口美国的塑料、橡胶、有机化学品等价格敏感度高的产品,在美市场价格优势不再,出口竞争力严重受挫,4月3日相关期货品种价格纷纷下跌就是市场的直接反应。
总体而言,此次中美关税博弈给化工行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不过,随着国内高端产品国产化进程加速,部分企业在产品质量和附加值上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端产品的市场缺口。从长远看,关税政策或许会间接推动乙烯下游及终端衍生品国产化进程。在此背景下,相关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及时调整供应链策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