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技术和供应链的成熟,电解水制氢项目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全球范围内的制氢项目数量不断增长,尤以亚太、中东、欧洲地区增速最快,其中,亚太地区更是宣布了几个关键的百万千瓦级电解水制氢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宁夏宝丰太阳能电解水制氢项目、哈萨克斯坦投资促进署与德国Svevind Energy3000万千瓦绿氢项目、澳大利亚西部绿色能源中心2800万千瓦绿氢项目。
规划项目数量猛增
据极光能源数据显示,2021年4月以来,全球制氢项目数量增长了36%,相当于增加了9140万千瓦产能。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规划中的制氢项目总装机已达3.429亿千瓦。
太阳能、风能或二者组合,是大多数规划中电解制氢的首选“电源”,其中风能最受欢迎,4月以来宣布的项目装机达540万千瓦。大多数百万千瓦或更大商业规模的制氢项目,将在2025年或之后投产,在此之前,大多数投产运营的将是小型试点项目。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全球目前有近400个制氢项目在建,预计到2030年,每年能提供800万吨氢气,今年约为5万吨。其中,尤以亚太、中东和欧洲地区规划的制氢项目数量增长显著。另外,中国的氢能产业链已经逐渐铺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布局,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目前,中国各地都有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投产,也有大批加氢站落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也有很大进展,这都促使中国正朝着全球大型氢气生产国、消费国前进。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石化累计开展加氢站试点项目27个,分布于广东、上海、浙江、广西和贵州等地,并规划到2025年,利用原有3万座加油站、870座加气站的布局优势,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以消费终端为突破口带动产业链的能源转型。
未来10年是发展关键期
IEA指出,到2030年,全球氢能需求将翻倍,到2050年将增长6倍,为炼化钢铁等重工业、交通运输等领域脱碳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到2030年,目前规划中的制氢项目有望生产1700万吨低碳氢,其中800万吨来自电解制氢,900万吨来自化石燃料配合CCS技术的“蓝氢”。
这意味着,2021-2030这10年间,将是低碳氢和氢基燃料能否成功的关键时期,这主要取决于能否大幅降低氢气生产、运输和储运成本。
IEA预计,如果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锂离子电池、电解槽和燃料电池的市场总价值将达到27万亿美元。而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就有望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到2050年氢气需求量将接近6000万吨,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约7亿吨,届时产业链年产值将达12万亿元人民币,无疑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