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8时许,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甲醇制烯烃(MTO)装置因再生器故障紧急停产。具体情况仍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据悉,中安联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是由中国石化长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按50:50股比合资组建,是安徽省和中国石化战略合作的重点工程,淮南市“一号工程”。
市场消息:
从整个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国内甲醇装置检修高峰逐渐过去,新装置产量逐步释放,8月份内地供应预计相对平稳。
国际市场方面,海外前期检修装置基本恢复正常,伊朗供应问题已经得到有效缓解,加上进口利润增加将提高贸易商的进口积极性,8月份甲醇进口量预期增加。
但是台风天气使得前期预估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到港的进口船货,整体到港和卸货进度均向后移,8月份进口船货集中到港卸货情况或将再度显现,加之沿海MTO的开工不满和停车计划,华东港口库存或延续累库;
同时由于广西华谊即将正式发货,但需求并无明显提升预期,华南港口库存也有累库预期。需求方面,传统下游多数进入亏损,开工意愿受到抑制。
烯烃需求方面,华东地区烯烃装置多维持运行状态,个别装置负荷稍有下调。大唐多伦46万吨/年装置已于7月20日附近恢复至8成附近;中煤蒙大60万吨/年已于7月16日如期检修,预计30天左右;内蒙古久泰60万吨/年已于7月15日万检修,预计25天左右。另外,诚志二期60万吨/年MTO计划8月初计划检修15-20天。
西北多套烯烃装置检修兑现,外采需求受到抑制,目前甲醇制烯烃盘面利润持续走弱至亏损状态,可能会引发部分MTO装置的降负。
项目概况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是中国石化重大建设项目,安徽省重点项目工程。煤化工项目于2014年8月25日开工,2017年1月拉开大规模工程建设序幕,2019年1月23日全面建成中交,2021年6月30日通过竣工验收。有5家EPC总承包单位、6家监理单位、16家施工单位、8家检测单位以及勘察单位、项目管理单位等数十家主要参建单位的上万名建设者参与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针对项目工程量大、工期紧、专业门类杂、质量要求高、安全风险多、协调界面广、技术开发与建设同步等工程特点难点,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项目采用“IPMT+项目管理部+监理+承包商”+质量监督监察管理模式,实现中国石化“3557”管理体系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有效覆盖,确保了项目建设高效推进。
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采用的煤制甲醇及转化烯烃(S-MTO)、聚丙烯、聚乙烯、煤气化等主要技术均为中国石化自主产权技术,各项技术指标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由中国石化自主开发的“SE粉煤气化技术”,是首次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攻克了淮南煤长期难以高效气化的技术难题,获得了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发明特等奖。项目采用杭州和利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OLLiASDCS集中控制系统,实现了核心技术国产化。与此同时,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建设积极践行绿色建造理念,环保投资高达30亿元。项目开发的污水处理技术为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课题之一,实现煤化工高盐废水“分质结晶”资源化利用和“零排放”, 该项技术为国内首次应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设计被评为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水平评价一等成果。
以“质量第一、预控为主、全员参与、打造精品”为质量方针,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建设严格工程质量控制,精心筹划,精益管理,单位工程验收合格率为100%,为煤化工装置投料试车一次成功,顺利打通全流程奠定坚实基础。
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交付使用以来,各装置运行状况良好,装置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煤气化装置创造了满负荷连续稳定运行680天、东方炉单炉连续稳定运行262天的记录。2020年7月项目转入商业运营,煤化工生产始终保持高负荷稳定运行,截至2021年6月底,累计生产聚烯烃产品74.1万吨,超额完成设计产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安联合煤化工项目的建成,实现了安徽省大型聚烯烃工业“零”的突破,为中国石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走在世界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