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亿元 安徽丰原再投PLA!还有哪些企业要上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2191次 更新时间:2021-05-19
5月14日,山东潍坊市政府网站发布消息,安徽丰原旗下子公司北京丰原泰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150亿元,将在潍坊滨海区建设聚乳酸新材料全产业链项目。
安徽丰原是国内大型生物发酵工程技术领域的科技产业型公司。生物材料是发展重点,目前安徽丰原已建成投产15万吨/年乳酸和5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将按照模块化工程建设6个年产50万吨乳酸和30万吨聚乳酸项目,投资约50亿元。到2021年7月,将形成40万吨/年聚乳酸产能规模,到2023年安徽丰原将完成年产300万吨乳酸和200万吨聚乳酸项目建设。
多个企业布局PLA
随着禁塑令的推进,塑料、包装、农用地膜等新兴应用领域需求将快速增长,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热度持续发酵!PLA行业在2021年迎来扩产潮!需求和利润刺激下,国内企业如丰原、海正、金发、金丹、万化化学等企业都争相加大对PLA的产业布局。
会通新材料:
芜湖拟建35万吨聚乳酸项目
2021年4月28日,会通与安徽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朗润资产在安徽省合肥市签订《年产35万吨聚乳酸项目投资合作协议》。项目总投资86 亿元,总规划用地1800亩。项目一次性规划,分两期建设。项目一期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聚乳酸项目,建设周期3年。二期总投资66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聚乳酸项目。
山东泓达:三期建设16万吨/年PLA、PGA
2021年4月24日,山东泓达集团阜榆精细化学品新材料项目奠基仪式在榆社县隆重举行。此项目是山西省级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136亿元,总占地2000亩,项目分三期建设,建设周期为6年,三期建设含16万吨/年PLA,PGA等新材料。
金丹科技:推进建设年产20万吨乳酸、10万吨聚乳酸项目
2021年4月20日,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0年年度报告》。年报信息显示,在实施重点项目包括如下项目:
1.完成募投项目年产5万吨高光纯乳酸项目建设;
2.实现年产1万吨丙交酯项目量产;
3.推进建设年产6万吨聚酯及改性制品项目;
4.筹备建设改性淀粉项目;
5.按照“42211”规划,推进建设年产20万吨乳酸、10万吨聚乳酸项目,40万吨淀粉和热力工程二期工程,20万吨石膏项目(乳酸生产过中的副产品,属于废物综合利用)。其中年产20万吨乳酸、10万吨聚乳酸项目下半年开工建设。
海正:拟建年产15万吨聚乳酸项目
2021年4月16日,海正旗下浙江海创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聚乳酸及研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达产后形成15万吨聚乳酸生产能力,年创产值345132.7434万元。拟开工时间为2021年06月,拟建成时间为2024年06月。
恒天:国内首条年产2万吨PLA双组份聚乳酸复合短纤生产线
2021年4月,国机集团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与东部湾(扬州)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在扬州签订国内首条年产2万吨PLA双组份聚乳酸复合短纤生产线合同。
恒天纤维集团已在2017年投产聚乳酸项目,建成1000平方生物基化学纤维实验室及1000吨/年耐高温聚乳酸发泡实验中试线、年产50吨聚丁内酰胺中试线和熔融纺丝中试线。
金发科技:3万吨/年聚乳酸项目在建
2021年3月29日,金发科技发布的2020年年度报告,目前拥有完全生物降解聚酯合成产能6万吨,并配有对应的改性生产线,产品涵盖PBAT、PBS、PLA树脂及相关改性材料,近期在珠海布局3万吨PLA合成项目,建设进度为20.34%,计划于2021年第四季度投产。
万华化学:聚乳酸项目进行到中试阶段
2021年3月,香精香料和维生素领域最重要的基础产品柠檬醛,在可降解塑料的PLA(聚乳酸)生产技术上,万华从2018年布局聚乳酸中间原料丙交酯开始,历时两年多时间,取得重大突破,已经进入中试阶段。
中国淀粉:收购土地用作聚乳酸生产厂房
2021年3月12日,中国淀粉发布公告,于2020年12月18日,金远东(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已自寿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接获成交确认书。建设用作本集团之新乳酸及聚乳酸生产厂房,预计将于2021年年底前完成。
浙江友诚:年产20万吨聚乳酸项目落户象山
2021年1月,宁波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仪式在象山举行。据了解,该项目选址于西周镇循环经济产业园,总投资约51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第三代秸秆乳酸技术为核心的年产30万吨乳酸、20万吨聚乳酸、10万吨聚乳酸纤维的生产基地,可实现年产值108亿元。
除了已有的在PLA行业深耕的生产企业外,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生物化工企业开始投资进入 PLA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PLA规划产能将超330万吨,详见表1。
表1 十四五期间国内企业PLA产能规划超330万吨
(相关数据仍待进一步完善)

数据来源:生物基材料交易平台
国内PLA 市场分散度较高,伴随新限塑令政策颁布,可降解塑料替代越来越火热,迎来爆发期,且初步形成了以PBAT和PLA为主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系列产品。根据中国化信·咨询预测,中国PLA产能将由2019年的5万吨/年,增长到2025年的200万吨/年,PBAT产能将由2019年的20万吨/年,增加到2025年的450万吨/年;到2050年将形成700万吨/年的产能规模。
下游需求的增长以“限塑令”重点关注的农膜、外卖和电商三个领域为主,同时向其他塑料薄膜和一次性注塑产品领域渗透。根据中国化信·咨询测算,到2050年中国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需求量将达到300万~580万吨,整体市场规模也将达到600亿元人民币。
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支撑下迎来了发展新机遇,但在政策法规细则、产业链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