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客倾力打造的煤化工领域大数据平台

登录  |  注册 网站导航

煤化工信息网
快讯:
新材料
从募资缺口到环境违规:曙光化工BDO项目成IPO“绊脚石”
作者:化小北 来源:煤化工信息网 浏览次数:563次 更新时间:2025-04-09

2025年3月31日,沪市主板公司业绩说明会“新质生产力”主题周正式拉开帷幕,未来几个月内,沪市主板公司“ESG提质”“消费焕新”等主题周活动也将相继推出。而将目光放至此次申报沪主板的安徽曙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光化工”),其战略规划也朝着“绿色化、高端化、数智化、新质化”的发展方向。

上市背后,曙光化工披露的募投项目总投资额,或与环评批复“对不上”。而关于信披的疑云还在上演。曙光化工与两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上演购销数据不一的情形,其披露的采购额或与关联方披露的交易额存超5亿元的“缺口”。而近两年,曙光化工的审计机构因执业问题被出具警示函,或难勤勉尽责。

另一方面,2024年,曙光化工被列为环境监管重点单位或“隐而未披”。2021-2024年,曙光化工下属子公司累计收到24笔行政处罚。此外,2024年,曙光化工其中一家控股子公司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条件检查中被发现存在问题。2025年,曙光化工另外一家子公司两次收到海事局的“罚单”,其内控或存隐忧。

曙光化工BDO项目IPO核心争议总结

一、募投项目信披矛盾:环评数据与招股书“打架”

  1. BDO项目投资额差异3.55亿元

    • 招股书披露‌:"BDO及PBAT项目"总投资额‌39.24亿元‌,但环评批复显示工程总投资仅‌35.69亿元‌,差额达‌3.55亿元‌。
    • 环评批复文件‌(兵环审[2022]14号):同一项目总投资仅 ‌35.69亿元‌。
    • 矛盾点‌:差额达3.55亿元,涉嫌虚增募资需求或隐瞒成本风险。
  2. 潜在合规风险

    • 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可能触发监管调查。
    • 若实际投资额低于募资规模,或存在资金挪用嫌疑。

二、关联交易数据“黑洞”:购销缺口超5亿元

  1. 东华科技交易差异

    • 2023年交易金额‌:招股书披露 ‌11.16亿元‌ vs 东华科技财报 ‌5.77亿元‌,缺口 ‌5.38亿元‌。
    • 2024年上半年交易‌:招股书 ‌9.19亿元‌ vs 东华科技 ‌7.26亿元‌,缺口 ‌1.93亿元‌。
  2. 与华塑股份采购矛盾

    • 2022年采购额‌:曙光化工披露 ‌8,415万元‌ vs 华塑股份披露 ‌5,703万元‌,差额 ‌2,712万元‌。
    • 含贸易业务后总缺口‌:2021-2024年累计超 ‌2.2亿元‌。
  3. 核心质疑

    • 关联方数据矛盾或涉及虚增成本、利益输送,甚至财务造假。
    • 会计政策与合并范围调整无法解释差异,信披真实性存疑。

三、审计机构执业风险:容诚所多次被警示

  1. 2023-2024年警示函事件

    • 福建证监局‌(2023年8月):审计程序缺失(资金占用、研发费用)。
    • 上海证监局‌(2024年4月):应收账款减值判断失误。
    • 厦门证监局‌(2024年9月):未识别罗普特项目虚假存货。
  2. 对IPO的影响

    • 审计机构公信力受挫,招股书财务数据可信度存疑。
    • 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中介机构执业质量是审核重点,可能影响过会。

四、环保合规隐患:24次处罚与生产许可问题

  1. 环境监管与处罚记录

    • 2021-2024年‌:子公司累计收到 ‌24笔行政处罚‌,涉及环保、生产安全等领域。
    • 2024年‌:控股子公司在生产许可证检查中被发现问题,暴露内控漏洞。
    • 2025年‌:另一子公司因海事违规连收两张罚单。
  2. 战略与现实的冲突

    • 公司宣称“绿色化、高端化”战略,但高污染产品收入占比超 ‌50%‌(2021-2024年)。
    • 2024年被列为环境监管重点单位却未披露,涉嫌信披违规。

五、监管与市场风险提示

  1. 监管层可能行动

    • 要求说明募投项目数据差异,核查是否存在虚增投资。
    • 对关联交易启动专项调查,确认是否涉及财务舞弊。
    • 评估容诚所执业问题是否影响审计结论,或更换审计机构。
  2. 投资者风险

    • 募资用途不明、关联交易黑洞或导致股价波动,甚至引发集体诉讼。
    • 环保处罚频发可能触发ESG评级下调,影响长期估值。

总结:BDO项目成IPO“绊脚石”

曙光化工的BDO项目原本是其“新质生产力”战略的核心,但募投数据矛盾、关联交易黑洞、审计机构失职及环保合规问题,形成多重风险叠加。若无法合理解释,不仅IPO进程受阻,更可能引发监管重罚与市场信任危机。